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 首页 > 走进海珠 > 人文历史

黄埔古港古村之风土人情篇

时间:2018-01-24 14:46:00 阅读数:
字体:[大] [中] [小]

黄埔古港古村悠久的历史多年以来沉淀了无数民族的、地域的、本土的风情,特别是黄埔村作为明清时期对外交通贸易的重要港口,在清康熙年代已发展成为好几千人的市镇,极具中国滨海古镇特色。除了现存的古民居、祠堂、神庙,还有多处古码头遗址。

从黄埔古村布局来看,它依水而建,基本上是市镇的型制,与一般的农村差异较大。村子呈平面网格布局,一个巷子为中轴,民宅在巷子两侧,一个院落套一个院落,即所谓广府乡村“梳式布局”。由巷子的排列和走向,能推断黄埔村的朝向:坐西北向东南。具有风格特点的是古民居很多,全村保存得比较好的传统住宅有数十幢。如居拱辰里、永康里、来燕里、太平里、中正里、申明大街等用青石板铺砌的古老街巷里。如“子牙居”、“涉趣园”、”冯肇宪故居、胡璇泽故居等不胜枚举,多数民居工艺制作上乘,高大的锅耳山墙,青砖磨缝砌筑,门头和窗罩用的灰塑式样很多,雕塑、壁画、漏窗、门洞、灰塑门联无不体现传统的岭南民居特色。黄埔村现有的民居建筑中,保存得比较好的有73间,其建筑形式与风格基本是三厢两廊建筑形式。有的居民建筑,装饰上比较讲究,在墀头上、天井的照壁上的砖雕雕刻精美,如在厅堂上建有楼阁,天花底用木条拼装成“几何”纹、“福”字纹等装饰。这些民居是构成黄埔村古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。除了建筑层面的特色,几乎每一栋民居都有一个传说或者故事,让人不禁想更深入地了解每栋民居背后的历史和神秘传说。如旅日外侨楼的两代日本媳妇儿及抗日护胞的故事,冯、胡、梁、罗四大家族的代代传承的记录……

据有关部门考证,全村原有祖祠36座,现存有19座。现存祠堂建筑中较为代表性的是:化隆冯公祠——位于黄埔村乐善里,其也是黄埔华侨港澳同乡联谊会之一,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(1703年),重建于清道光9年(1829年),其建筑面积和规模宏大,共有99个门;胡氏宗祠——该祠始建至今约有270年,祠堂内阔三间,深三进,是村中保存较好的一座祠堂,还有梁氏宗祠、梁晃亭公祠、罗氏宗祠。

昔日黄埔村有“一殿、二庙、三宫”,一殿是洪圣殿;二庙是华佗庙、侯王庙;三宫是玉虚宫、天后宫、三圣宫。建于宋代的古神庙北帝庙(其前身为玉虚宫)是黄埔村标志性建筑物之一。庙门正门楣上的庙名——玉虚宫匾额石雕而成,尽管斑驳陈旧,但字迹和周边的雕花依然清晰。北帝庙极具考古价值,在北帝庙中有一面被石灰封住的墙,铲掉石灰后显露出的八块石碑上,写有“黄埔税口肆员”等字样,为考证黄埔古港的历史和“海丝文化”提供了重要证据。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北帝诞,村内各姓族人联合在此地筹办大型庙会,内容包括上匾、舞龙、出色、搭棚做大戏等。

黄埔古港原称酱园码头,现与陆地接连在一起,昔日曾是远洋船舶停靠的地方。因附近有一酿造酱油的酱园而驰名。现在岸边仍保留一条“海傍东约”古贸易街,它是昔日古港旁的闹市街道门楼。因码头地势开阔,古树参天,加上旧石板堤岸,仍保留古码头的遗风,有较高的修复和利用价值。

2012年,黄埔古村荣登“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”榜首。2016年,黄埔古村列入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单。

2017年,海珠区旅游局通过开展线上“景区随手拍”有奖活动,提升区内各A级景区和重点景区如黄埔古港古村的关注度,并鼓励群众监督建言,督促黄埔古港古村等景区环境综合整治提升。海珠区旅游局今年来积极与旅游企业加强合作,更于201710月和原地旅游公司共同开发黄埔古港古村的独特旅游路线——“黄埔古港古村深度徒步路线”,受到群众欢迎,广视新闻对活动进行了采访和播报。

20171217日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总决赛(广州·黄埔古港站)在广州市海珠区黄埔古港和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举行。开幕式当天,重走海上丝绸之路的“阔阔真公主号”仿古船再次驶入黄埔古港,以古港码头为舞台,通过技术手段,再现古港商贸历史的繁荣。